亨利·福特—流水线创始人
来源:
|
作者:20+劳勤
|
发布时间: 2019-01-09
|
8382 次浏览
|
分享到:
1908年福特公司推出了福特T型车。同年福特将流水线引入他的工厂,从而大幅提高了生产量,并首次引申出后来在工业上发扬光大的量产概念
1908年福特公司推出了福特T型车。同年福特将流水线引入他的工厂,从而大幅提高了生产量,并首次引申出后来在工业上发扬光大的量产(Massproduction)概念。 流水线的原则是:
按照操作程序安排工人和工具,这样,在整个走向成品的过程中,每个部件都将经过尽可能最短的距离; 运用工作传送带或别的传送工具;
运用滑动装配线,需要装配的零件放在最方便的距离处。
以流程为本、保证流程本身的顺畅和效率是其精髓。运用这些原则,工人减少了无谓的思考和停留,把动作的复杂性减少到最低程度,几乎只用一个动作就完成一件事情。
以活塞杆组装为例,按照老式的方法,28个人每天装配175只——每只3分5秒;工头用秒表分析动作之后,发现有一半时间用于来回走动,每个人要作六个动作,于是他改造了流程,把工人分成三组——再也不需要来回走动了,凳子上装了滑轮传动——现在7个人就能每天装配2600只。 几乎每个星期,福特公司都对机器或工作程序进行某些改进。生产规模很小的时候,工厂曾需要17个人又累又脏地专门清理齿轮的毛边;有了专门的机器,4个人能轻松干几十个人的活。曾有37个人专门弄直炉子里的凸轮轴,用了新型炉子之后,产量大增之下也只要8个人…… 工业化大生产的流水线到底有多大的效用? 工人装配一台飞轮磁石电机曾经需要20分钟,后来工作被分解成29道工序,装配时间最终降低到5分钟,效率提高了四倍;直到1913年10月,装配一台发动机还要十个小时,半年后用传动装配线降低到六小时。福特公司后来日产量达四千辆,工人还不到5万——如果没有流水线,将不得不雇佣20多万人。 借助流水线,亨利·福特“单一品种、超大规模”的战略得以实施。T型车在二十年内生产了1500万辆,汽车从五六千美元的“富人专利”变成了几百美元的大众消费品。流水组装线不仅仅为汽车制造业,乃至整个工业界带来了伟大的变革,以此带来的生产效率促使福特公司还利于客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