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同样8小时工作,A车间产量比B车间高40%?
为什么服务响应时长达标,客户满意度却持续走低?
如何在合规框架下,让每个工时都产生最大商业价值?
劳勤V7.0精益工时管理系统,通过"三级价值穿透"帮助企业实现:
第一层:原子级工时解析
生产类:精确到工序/机台的MTM(标准工时)对标
服务类:分解客户咨询、事务处理等23类场景耗时
办公类:追踪会议、审批等间接成本消耗
第二层:价值流动态建模
建立人-岗-任务的价值关联矩阵
自动识别无效工时黑洞(如重复返工、等待审批)
通过热力图呈现各环节劳动力投入产出比
第三层:智能决策中枢
基于业务波动自动优化人力配比
推荐技能培训方向提升单位人效
预测项目人力成本偏差并预警
【转型案例】
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导入劳勤系统6个月后:
✓ 生产性工时利用率从68%提升至89%
✓ 非增值作业时间减少12000小时/年
✓ 人均产值增加23%
行业解决方案:
◼ 制造业:结合MES系统实现"秒级工单-人力"匹配
◼ 连锁零售:基于客流量预测动态调整服务人力
◼ IT外包:量化知识型工作产出,构建新型计薪模型
文末CTA: